书架
《史记》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导航

五、《史记》的礼治思想

【第1/2页】

张新科主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礼治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种与法家法治相对立的政治思想,是德制生发于外在的结果,也是等级社会维护自身的需要。礼治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礼治的主要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忠孝仁义”,后来发展为“尊贤使能”、“礼下庶人”。《史记》中的礼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礼治是按照人情制定的

司马迁通过研究夏、商、周三代的礼制,得知礼治是按照人情制定的。《史记礼书》:“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太史公司马迁说,礼的美德实在是崇高而伟大啊!主管制约着万物,差遣使用着百姓,难道只是人的力量所能够做到的吗?我曾经去过大行礼官那里,探究夏、商、周三代礼制增减的演变情形,才清楚“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按照人情来制定礼节,依据人性来制定仪式,这是由来已久的事了。

司马迁认为,礼治是因人情而制定,因此礼节是因人而产生的。《史记礼书》记载:

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

礼节是因人而产生的,人生有许多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出来怨愤,怨愤到了极限就会有争斗,争斗就会产生祸乱。古代先贤厌恶这种混乱的局面,“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因此制定礼仪用以滋养人的欲望,满足人的需求,使人的欲望不至于因为物质不足而受到抑制,物质也不致于因为欲望太大而枯竭,物质与欲望二者彼此相互协调,这样礼就产生了。“故礼者养也。”所以礼便是调养的意思。“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茝,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笫几席,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稻米、高粱等五种粮食是用来养人之口的;椒、兰等香草是用来养人之鼻的;管弦钟鼓的音乐是养人之耳的;雕刻镂制的花纹是养人眼目的;大房屋以及几案座椅是用来养人身体的。因此礼就是调养的意思,可以调养人的性情。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出任齐国的相国执政之后,凭借着齐国在海滨的区区之地,流通货物,积累财富,齐国变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因此管仲在《管子》中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仓库的储备充实了之后,百姓才能知晓礼节;百姓的衣食丰裕了之后,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稳固。不能推行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礼治是依照人情制定的,因此国家颁布的政令应当像流水一样,顺着人情、民心流下。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太公到达齐国后,修明齐国政事,“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顺应齐地的风俗,简化了礼仪规范,开放工业、商业,使得渔业、盐业获利,因此很多百姓都归附齐国。姜太公在齐国依照人情制定礼仪,使齐国成为了大国。

二、礼治是强国固家的根本

司马迁认为,礼治是强国固家的根本。《史记礼书》记载:“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礼是治世辨惑的最高准则,是国家稳固强盛的根本,是施行威严的基本方法,是功业名声的总表现。“王公由之,所以一天下,臣诸侯也;弗由之,所以捐社稷也。”王公们遵循礼治就能够一统天下,让诸侯臣服;反之,如果不遵循礼治,就会毁灭社稷,破家亡国。“故坚革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所以,坚韧的铠甲、锋利的兵器,并不足以确保胜利;高耸的城墙、深不可测的护城河,并不足以坚固不破;严苛的法令、繁杂的刑罚,并不能够以增加威严。“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依照礼治办事,就能确保事事成功,不依照礼治办事,就会失败。

礼治是治国的根本,天地、先祖、君师则是礼治的根本。《史记礼书》记载: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相关小说推荐

1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

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

历史连载377万字

作者:小兵哥

简介:称霸非洲十几年的骨灰级雇佣兵龙战,一夕之间穿越美剧《海豹突击队》成了最强海兵。这才只是开始!边境偶遇特种兵庄严、招个送货工人叫冷锋、猎人学院高薪请做教官、与爱狗狂魔基努里维斯一起暴虐黑帮、索马里黑鹰事件一战成名……各种熟悉的影视剧剧情一幕接一幕惊现,龙战迎接一个一个挑战,踏上了属于他的传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