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长三甲护送风云二号
王金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16章长三甲护送风云二号
金秋10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五彩叠翠的群山环抱中流淌着欢声笑语。
2004年10月19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伴随着“长征3号”甲火箭的阵阵轰鸣,坐落在火箭顶端的骄子,“风云2号”C气象卫星,担负着国家的使命,承载着众人的希望,与火箭一起直奔赤道上空3.6万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
这是我国发射成功的第三颗“风云2号”气象卫星,也是该型号的第一颗正式业务星。
目睹着卫星升空而去,卫星总设计师李卿并没有如释重负。因为进入太空还有许多程序,25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转移轨道。一天后,卫星上的远地点发动机进行点火,推进卫星进入准同步轨道。然后经过3天左右的地面控制和漂移,卫星最终定点于东经105度赤道上空。这还不算,只有卫星发回清晰的云图,才算发射获得了初步成功。
令人欣慰的是,对于“风云2号”C星来说,这一系列动作都做得非常完美。在卫星发回清晰云图的那天,李卿总算美美地睡了一觉。
2005年6月1日,“风云2号”第三星C星投入业务运行。从2005年6月15日起,“风云2号”C星陆续发回降水、云迹风等信息,加强了对台风、降水、火情、干旱、雾、雪、冰等监测,确保在汛期和常年的气象服务中发挥更大效益。
从此,我国成为世界上同时拥有静止和极轨气象卫星的极少数国家之一。我国“风云”气象卫星成功运行,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全球对地综合观测卫星业务系列,成为世界气象卫星观测网的一个成员。
对我国来说,从此结束了我国只能从地面观测天气的历史。
特别是“风云2号”投入业务运行后,每半小时可以提供一次以我国为中心的,包括印度洋、西太平洋和周边地区以及人烟稀少沙漠、高原的大范围的气象资料以及其他陆地、海洋、植被等环境监测资料,对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变化和环境变化尽收眼底,在天气、气候、自然灾害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海洋和军事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气象卫星还可对空间环境进行监测,2002年7月1日,中国气象局正式建立了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向社会发布空间天气逐日预报、周报、月报及重大空间天气事件和空间环境灾害警报,标志着我国国家级空间天气业务正式开始了。
在“风云2号”C星上,数以千计的科研人员倾注了大量心血,进行了300多项技术状态更改,为卫星性能和可靠性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风云2号”C星在“风云2号”B星研制的基础上,从技术上共进行了300余项技术更改,经过4年的研制,获得了4大优势。
一是C星的扫描辐射计实现升级换代,由3通道增至5通道,扩大了卫星的应用领域,可以更准确及时地探测地表、海洋、云层等的温度以及降水状况,更准确地监测台风、暴雨、冰雪、洪水、干旱,森林、草场火情以及沙尘暴,更有效地实现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的功能。
二是电源系统电池能量增大,由B星的17安时增至30安时,可以使卫星在进出地影时不关机,不仅大大简化了进出地影的管理,而且增强了卫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是转发器、肼系统等其他分系统在技术上都比A星和B星有较大的提高与完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新的提高。四是发射使用的运载火箭,由“长征3号”火箭改为“长征3号”甲火箭,增加了推力。
“长征3号”甲火箭第九次笑傲长天,成功地将“风云2号”C星送入预定轨道,再次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长3”甲火箭研制队伍以其先进的设计思想、有效的质量控制、严谨的工作作风,显示了它的非凡实力。
作为“长3”甲火箭的元老,原“长3甲”火箭总设计师、总指挥龙乐豪对火箭各个系统甚至各个零件都了如指掌。1986年2月,“长3”甲系列火箭正式立项,那时,龙乐豪就挑起总设计师、总指挥的重担。他和设计人员一起,以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为原则,在设计理念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龙乐豪认为,“长3”甲火箭之所以能够取得9连胜的业绩,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研制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