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严父育润之
《五四运动》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
慈母严父育润之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风光秀丽的湖南韶山冲。毛泽东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唐家圪的外婆家渡过的。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全家大小20余口人,生活也比较富裕。在一大群孙男孙女中,多了个“根基不稳”的小外孙,外婆自然是对他格外宠爱。毛泽东在这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群体生活,同表兄弟姐妹们一块嬉戏,一道去放牛、打猪草等。从6岁开始,他就来到田里帮助劳动。
1902年,毛泽东9岁了,父亲把他从唐家圪接回来,送到离家不到200米的南岸私塾读书,受启蒙教育。塾师邹春培,50多岁。刚入私塾那天,塾师把毛泽东引到私塾东墙下放神龛的地方,说:“这是孔夫子的神位,从今天起,你每天早晨起来,都要对神龛作揖,以后,你就会文思发达,连中三元。”毛泽东马上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礼。邹先生见状,高兴地对毛顺生说,令郎有朝一日,定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毛顺生则有自己的打算:种田人家的子弟,不希罕功名利禄,只要算得几笔数,记得几笔帐,写得几句来往信札,就要得了。很明显,毛顺生是想要把儿子培养成为能够继承家业的人。
毛泽东在读书上不用父亲操心,但是他常常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事,却使父亲大伤脑筋。有一个炎热的中午,塾师邹春培外出,让塾生们在课堂上温习功课。书读完后,毛泽东就提议大家去池塘游泳。塾师回来见学生们赤身露体游泳,以为不雅,便要在课堂上惩戒他们。毛泽东拿来《论语》,引用上面的话说,孔夫子是赞成到河里洗冷水澡的。老先生听了,感到下不了台,气得来到上屋场,向毛泽东的父亲告状。毛家的家教历来很严,父亲听说儿子带头闹学,同先生顶嘴,格外恼火。他立刻跑到南岸私塾,见到儿子就打。毛泽东急忙躲避,夺路而逃。毛泽东心里明白,这时候回到家,肯定要挨一顿死打,恐怕连母亲也劝解不住,所以,他决定暂不回家,去县城。这时的毛泽东还不到10岁,他在山里转了3天,也没走出韶山冲,实际只离家8里远。父亲托人四处寻找,才在山里把他找回来。后来毛泽东回忆这件事说:“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师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
毛泽东反对父亲的刻薄、自私和专横,一有争端,总是公开辩驳。比如,父亲常无理地责骂他“不孝”和“懒惰”,他则常常据理反驳。他引用经书上的话说,“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年纪大的人应该比年纪小的多干活,等我到了你那年纪,会比你勤快得多。
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父子俩又吵了起来,父亲骂他懒而无用。毛泽东被激怒了,离家而走。母亲追来劝他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骂一边令他回去。这时,他就跑到一个池塘边,恫吓父亲:“如果你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认为有必要和解,各自提出了“条件”。父亲坚持要他磕头认错,他则表示,如果答应不再打他,可以跪一条腿磕头。这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毛泽东从这件事认识到,在压力面前决不能示弱,要公开反抗。
与毛顺生迥然不同,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则是一个性情温和、仁慈善良、乐于助人的妇女。
七妹信佛,博爱纯朴,极富同情心,随时都愿意接济别人。灾荒年月,她常常背着丈夫,送米给讨饭的穷人。毛顺生要买堂弟菊生的田,七妹同情菊生的苦楚,反对丈夫这样做。到年关时,她又瞒着毛顺生,给菊生家送去白米、腊肉。1904年,毛泽东在关公桥私塾读书时自带午餐。有一次,毛泽东得知一个家庭贫苦的同学没有带饭,就把自己的饭菜分了一部分给他。回家后,毛泽东把情况告诉了母亲,得到了母亲的赞扬。从此,七妹每天就给儿子多带些饭菜。在韶山冲,长时间里流传着文七妹乐善好施、周济穷人的故事。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石破天穿越令狐冲》《文豪1978》《一个俗人的诸天影视之旅》《绝境黑夜》《皇长孙的团宠日常》【零点小说网】《我的梦境可以捡到至宝》《我娘四嫁》《这个诡异三国游戏太凶残了》《人在华娱,职业奖励是间谍》
潘强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