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潘兴
天才一秒记住【笔趣看】地址:mbiqukan.com
约翰·潘兴
约翰·潘兴(1860~1948年),美国著名军事家、五星上将。1882年进入西点军校学习,是一位出色的班长和学员大队长。1886年毕业后当过骑兵,在新墨西哥和南达科他边陲服役,参加了最后一次讨伐印第安人暴动(所谓“幽灵舞叛乱”)的战争。1891—1895年间,他在内布拉斯加大学任军事学教授。后来又回到西点军校任战术教官。1898年,参加了美西战争,英勇无畏地在古巴作战。战后,他被派往菲律宾服役,与棉兰老地区凶猛、尚武的摩洛人艰难地生活在一起,并成功地建立起美国人的统治。1916—1917年,潘兴亲率12万名美军对墨西哥进行武装干涉,追捕弗朗西斯科·维拉,扼杀墨西哥兴起的革命运动。虽然追击徒劳无功,但对潘兴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指挥如此庞大的部队进行实地作战。战争期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1917年,美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潘兴担任了美国欧洲远征军司令。由于对部属要求严格,这种严格有时甚至达到残酷的程度,因而得了个“凶恶的杰克”的绰号,1921年,他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1924年退役。晚年任美国纪念战争委员会主席,负责管理美国的纪念馆、纪念碑以及欧洲的基地。1948年7月15日,病死于华盛顿瓦尔特里德医院。
在潘兴的一生中,最值得他炫耀的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所以,他专门写了一本回忆录——《我在世界大战中的经历》。的确,一战时期是他军事生涯的顶峰,他的指挥艺术和谋略思想在此时得到充分的发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正如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得尔·哈特在他《十年后的声望》一书中所说的:“可能不会有第二个人能像他那样把美军建成如此规模的部队。没有这支部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不可能出现转机,更谈不上取胜。”可见,正是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才促使人们对他的军事思想产生浓厚的兴趣。
1917年,潘兴携少量的参谋骨干,乘丘纳德班船“波罗的”号离开美利坚,赴欧洲走马上任。到达法国后,协约国军队狼狈的处境尽入眼底,于是他急切希望用美军来扭转战局。然而,此时正陆续运往欧洲的美军大多是素质较差的新兵,又缺少军官。英、法等协约国对这样一支军队嗤之以鼻,尤其对它的指挥能力不敢相信,因此,他们要求把美军编入英、法军队中去,并说这对美军利多弊少。协约国的要求使潘兴很恼火,他极力维持美军的“独立”状态,并明确指出:“凡是有一点民族自尊心的人都不愿为其他国家军队的建立提供兵员。”他坚持自己的立场,直至战争形势十分危急时,才形式上接受了协约国的要求,但依然不愿放弃美军的独立性和自己对美军的直接控制权。
潘兴之所以如此固执己见,原因是很多的,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战略战术上的分歧。协约国热心于堑壕战、阵地战,而潘兴则强调野战、运动战。潘兴认为野战是一种灵活性极大的战法,部队可以在地面上伺机运动,迂回攻击,“迫使敌人走出堑壕,并用运动战的形式将其消灭”,而协约国那种固守堑壕、不求强攻的打法是得不偿失的。事实证明潘兴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从1914年年底以来,交战双方拘于阵地、来回拉锯,未能向前推进几英里的距离,却付出了数百万将士的生命。潘兴明确认识到,“这样的账是付不起的”,要改变窘局,只有先改变作战方法。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叱咤风云的军事家(1)》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