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歼—13战斗机
《军用航空科技知识(上)》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
中国歼—13战斗机
研发历程
歼—13飞机的设计思想酝酿于1971年底,当时根据六院的指示由601所招收研究下一代歼击机方案。601所根据作为我国空军歼击机主力的歼—6已经落后的情况,认为应研制接替歼—6的空战歼击机,作为80年代的空军主力战斗机。
带着这一设想,601所派人于1972,1974年两次去空,海军12个部队进行调查研究,新歼击机的设想得到空,海军领导机关的赞同。1974年初,空军全面提出了歼—6后继机的战术技术要求。1975年冬,空军有关部门又与设计部门反复探讨,正式拟定了歼—6后继机的战术技术要求,1976年上报,同年4月24日,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正式行文批复。
在方案论证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合适的发动机。对有可能选用的发动机,技术人员意见不同。为此,于1976年6月,三机部专门召开了歼—6后继机动力装置选择论证会。1976年底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正式批准采用一台涡扇—6加力风扇发动机。
1976年9月,三机部在沈阳召开了歼—6后继机武器火控系统座谈会,通知和空、海军、四机部、五机部以及有关厂所、部门座谈讨论,初步确定了歼—6后继机的武器,火控系统配置方案。1976年11月的一次会议上,又对机载电子设备进行了讨论。
在方案论证,审查过程中,自1973年起,进行了多种气动布局的风洞试验,达3,000多次;自1974年起,对20多种机翼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了强度和气动弹性计算;自1975年下厂征求工艺员和工人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修改;1976年以来,又和621,625所以及冶金部工厂进行了材料选用和工艺方案的讨论。
1977年6月1日至11日,三机部在北京召开了歼—13飞机论证会。国家计委,国防工办,总参装备部,空军,海军,航定委,一,四,五机部,冶金,石油,轻工部,建材总局等71个单位25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王震也参加了会议。会议认真审查方案之后认为“飞机的总体方案是先进可行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1978年8月,从国外引进了米格—23MC,以601所112厂为主进行了全面的技术分析,其发动机P—29主要由410厂分析。1979年3月10日,三机部下达了开展歼—13飞机选用涡喷—15(P—29)发动机方案论证的通知。601所经过计算,歼—13改用涡喷—15发动机,可使飞机有些性能提高,发动机的现实性和把握性也比较大。同年10月9日,在沈阳召开了歼—13装涡喷—15发动机方案论证会。1980年5月,总参和国防工办正式批准歼—13改用涡喷—15发动机。
但由于后来由于空军队装备发展规划的调整以及缩短新机研制战线等原因,1981年3月以后,停止了研制,直接研制费1221万元。
气动外形特点
歼—13型歼击机的气动外形十分巧妙。首先,作为一架绝对空中优势歼击机,歼—13即需要具备尽可能大的最大飞行马赫数以追击或规避敌机,又需要能在亚音速或跨音速作高机动飞行。为了平衡矛盾,该机主翼采用了边条机翼形式。
由于有边条前翼,使整架飞机的有效后掠角增大,相对厚度减小,所以激波阻力较小,适合于超音速飞行的要求。而基本翼的存在,又使整个机翼的有效展弦比增大,可减小低亚音速及跨音速时的诱导阻力,特别是大仰角飞行时,从边条分离产生的边条涡形成有利干扰从而增加了升力。
另外拖出的边条涡流还可以给上翼面补充动能,延缓基本翼上的分离,从而又可以产生相当大的附加升力,这就非常有利于飞机在高亚音速或跨音速时作高机动飞行。
歼—13的两种气动构型,上为机腹进气,下为两侧进气。
在当时同量级的新战斗机中,同时研制的还有美制的F—16,这一型飞机设计非常成功,并经过了不断改进,成为了北约国家的主力装备。虽然同处两个世界,意识形态完全不同。歼—13与F—16的外形差别也是非常之大,但是在主翼的设计上确是惊人的相似。
同是采用了边条翼形式。虽然这一机翼构型现在已是十分常见,但在60年代末却是绝无仅有的。而且美国毕竟至少拥有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喷气时代歼击机设计的经验,而中国什么都没有,能参考的至多不过是米格—19,然而在完全独立的,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竟能设计出如此先进而巧妙的机翼构型,本身就是个奇迹。
不仅如此,为了使阻力减至尽可能的小,歼—13采用了上单翼。但是上单翼形式稳定性好,不利于高机动飞行。所以该机在设计时巧妙地使主翼下反,增加了飞机的轴向不稳定性,解决了这个矛盾的问题。
而且该型机是中国歼击机首次采用前缘机动襟翼,虽然偏转速度现在已不得而知,但足以和飞机的俯仰姿态响应,和飞机的飞行马赫数及仰角相配。更何况当时我国还没有随控布局中的“放宽静稳定度”技术,飞机无法靠“增稳系统”自动控制舵面,所以使用这一设计是十分大胆的。
折翼原由—动力系统
歼—13歼击机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其发动机。一开始,歼—13拟采用一台英制斯贝MK.202涡扇发动机的国产型涡扇—9,但因推力不能满足需要而改用推力为12200公斤力的涡扇—6发动机。不久从国外引进了米格—23之后,又决定改装米格—23所用的P—29,国产型也称涡喷—15的涡轮喷气发动机。但后来都未能付诸实施。
由于发动机的成功,美制F—16后来成了一款成功的,优秀的北约制式战斗机。而同是新研制的歼击机,歼—13气动外形设计优秀,不但没有量产,甚至在原型机还未制造出来,就已经夭折,颇令人扼腕。
而中国的歼击机,基本都受制于发动机。几乎每一架歼击机,都不得不说是发动机的悲剧。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冯文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