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艇
【第1/3页】
导弹艇
总述
导弹艇自20世纪50年代末问世以来,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及其以后的局部战争中得到广泛运用,战果显赫,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
1959年,苏联首先将“冥河”式舰对舰导弹安装在拆除了鱼雷发射管的P6级鱼雷艇上,改制成“蚊子”级导弹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弹艇。它的满载排水量为75吨,航速70公里/小时,装有2枚导弹。
导弹艇诞生后,由于具有造价低,威力大的特点,一些中,小发展中国家纷纷装备使用导弹艇。而一些西方国家曾嘲笑它是“穷国的武器”。
1967年10月21日,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埃及海军用苏制“蚊子”级导弹艇一举击沉了以色列2500吨级的“埃拉特”号驱逐舰。这海战史上首次导弹艇击沉军舰的战例,它也显示了导弹艇具有小艇打大舰的作战效能。
从此,那些曾轻视导弹艇的人也不得不重新认识它的作用了。在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萨尔”级和“雷谢夫”级导弹艇,成功地干扰了埃及和叙利亚导弹艇发射的几十枚“冥河”式导弹,使其无一命中;同时使用“加布里埃尔”式舰对舰导弹和舰炮,击沉击伤对方导弹艇12艘。这是导弹艇击沉同类艇的首次战例,它也显示了导弹艇和其它舰艇应向加强电子战能力方向发展的大趋势。
这些海战的经验引起了各国海军的重视,于是竞相发展导弹艇,增强它的电子干扰和反电子干扰能力。到80年代初,已有约50个国家拥有各型导弹艇约750艘。
发展历史
19世纪后期,鱼雷的问世使海战全靠火炮相搏的局面被打破,能发射鱼雷的小艇也可击沉大舰。不过鱼雷快艇也存在防护力薄弱、远航难和靠近敌船不易等天生弱点,因而在世界海战史上战绩很小。
20世纪50年代初解放军确定以小艇打大舰时,曾有两种设想:一是用鱼雷艇利用夜暗或白天放烟幕高速接近大舰,二是以高速护卫艇打先锋压制敌舰的速射炮,掩护鱼雷艇逼近攻击。
为此,中国引进了苏联P—6型鱼雷艇(分别为15和30吨)并仿制了上百艘,此外还自制了53甲、55甲型巡逻护卫艇和“上海”级高速护卫艇(其排水量均在百吨以下)数百艘。
在东南沿海的海战中,解放军小艇用“以小吃大,以多打少”战术,共击沉国民党军千吨级以上战舰3艘,900吨级战舰1艘,400吨级舰艇4艘。
不过这些小艇活动半径只有几十公里,风浪超过五六级又不能出海。后来现代海军技术特别是雷达、夜视器材不断发展,小艇想隐蔽快速接近大舰就变得更为困难:六七十年代以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鱼雷艇就都相继退出了现役,护卫艇也多改用于近海巡逻。
20世纪50年代后飞航式导弹运用于舰艇,为海军战术出现一个新飞跃创造了物质条件,小艇就此能够在视距之外用导弹打大舰。美国一向在远洋作战而不重视发展耐航性差的小艇,重视近海防御的苏联最早研制出“黄蜂”系列导弹快艇,并于1959年向中国提供了技术资料和设备器材。
翌年苏联撤退专家,中国通过自行研究和仿制,解决了低合金船体钢材、大功率柴油机、上游一号反舰导弹和全自动30毫米舰炮等难题,于1963年下水了021型导弹快艇。其标准排水量170吨,所载导弹射程35公里,命中1枚便可摧毁3000吨级的军舰。
进入70年代后,该型导弹快艇全部实现国产化并投入批量生产,同时还缩小尺寸制造了排水量79吨的024型导弹艇。这两型艇总共建造几百艘,除成为中国水面作战主力,又出口到不少亚非国家。不过这些导弹艇的雷达电子设备落后,常出现捕捉目标困难,加上适航性差难以驰骋远海。
1974年在距海南岛400多公里外的西沙发生海战时,解放军海军的导弹快艇便无法前往,只能靠400吨级的猎潜艇以舰炮的老方式作战。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