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广州第八医院抗非典
【第1/2页】
第5章广州第八医院抗非典
2003年2月1日,大年初一清早,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院长唐小平就召开中层干部会议。
各位同仁,广州正流行一种叫“非典型肺炎”的传染病。上级指令我们市八院,从明天起,就开始接收这类传染病人……
唐小平个子不高,黑黑实实的。单看唐小平的相貌,看不出他是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病毒性肝炎及艾滋病优秀专家,2002年“广州十大杰出青年”。
唐小平院长原准备与父母亲一起到深圳过春节,疫情一来,一切让路。
“今晚就是不睡觉,也要把明天收治传染性肺炎病人的全部准备工作做好。现在离明天8点,不到20小时了,开始行动吧!”唐小平下了动员令。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也叫传染病医院,几里远也可以看到病房大楼上的这个招牌。除了收传染性肝炎病人之外,还专收艾滋病人。这两种病都是接触性传染病,你不接触病人及其物品,就不会传染上。
现在要收的却是呼吸性传染性,病毒弥漫在空气中,如何进攻和防守,对于他们来说,无论官还是兵,都是一场从未经历过的战斗。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战争,说什么时候上就什么时候上,刻不容缓。
初二早晨,一辆辆呼啸着的急救车,把第一批“非典”病人送进了医院,战斗正式打响了。
感染科主任蔡卫平首当其冲。他对病区里每一位病人都细心检查,认真处置。那时,对非典型肺炎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既不知道它的来源,也看不清它的面目,诊断标准更没有形成,全凭医生的仁心仁术。
“非典”病人如潮涌来,短短几天就升到150多人,仅2月6、8日两天,每天就收治30人。
病区的医生护士全都踩着秒针上班,一直干到深夜1点。每天不知道走了多少路,即使穿着最柔软的鞋,脚也打起了泡;而且,许多路是推着导弹一样的氧气瓶跑的。
2月,是广州最寒冷的月份,被汗水湿透了的内衣,被寒风一吹,冷得又不由得直打哆嗦。护士胡嘉茜、郑淑芳,护士长农菲、医生何凯茵由于加班过度疲劳,累得晕倒在病房,醒过来后,又投入紧张的战斗。
病房很快爆满了。2月8日,遵照卫生局指示,马上开辟第二“非典”病区,由博士医生张复春主任挂帅。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