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M—1榴弹炮
《榴弹炮科技知识(上)》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
美国M—1榴弹炮
M—1式75毫米榴弹炮在国际上通称为“pocket—rocket”,按字面意思应翻译成“盒子炮”,抗战时中国军队引进后把它翻译成了“小钢炮”,之后我军就沿用了“小钢炮”和“75炮”的说法。
作为美国陆军常用火力支援武器,M—1式75榴弹炮虽然在二战浩繁如星的武器中显得不太“出名”,但是在战士的眼中它的确是一件靠得住的武器。依靠紧凑的外型和可靠的性能,无论在丛林还是沙漠,它都能有效地给予敌人炮火杀伤。
1945年2月硫磺岛战役,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们正小心翼翼地跟在LVT履带式两栖战车后潜行,白色的沙滩映衬着远处的火山格外美丽,但是老道的陆战队员并没有因此放松警惕,因为他们知道在这平静外表下隐藏着无数黑洞洞的枪口。其实自从塞班岛战役后,日军已经从决战滩头阵地的战斗模式改为放弃滩头进行岛内杀伤盟军,美军火力之强大和兵力之强壮已经让日薄西山的日军吃不消了。在经历过瓜岛、塞班岛等惨败后,日军发现与其在滩头被美军炮火轰掉,还不如利用火山形成的山洞与敌人周旋更有效。
此时,第二两栖火力支援营的本森中士十分着急,周围的兄弟连队早就冲上滩头深入岛内作战了,而他的LVT两栖车却陷在火山灰里。该车是LVT(A)4型两栖火力支援型,炮塔装备一门75毫米榴弹炮,主要在海军舰炮进行弹幕射击后对陆战队进行火力掩护使用。在太平洋的岛屿争夺战中,由于日军通常在近岸设置大量障碍物如地雷、暗堡等,所以需要使用大口径海军舰炮对日军工事进行火力清除,而登岸后的火力支援则需要LVT(A)4型两栖火力支援战车等武器来进行火力掩护,作为第一冲击波的本森中士正是担任此任务的一员。
可这时本森中士目睹了许多战友倒在了敌人暗堡的火力下,他立即和车组成员把两栖战车上的M—1式75毫米榴弹炮卸下并架设在前沿阵地对可疑目标进行炮击。由于火炮十分轻巧再加上战士们训练有素,他们立即消灭了许多敌人的火力点,但是敌人的火力仍旧像长了眼睛一样杀伤了很多陆战队员。这时炮长发现在距离海岸线不远处有一个日军的观察哨,这个观察哨正在利用无线电指挥日军的火力点进攻,不过日军躲在一块巨大岩石后面。这需要用迫击炮攻击,时间刻不容缓,本森管不了那么多了,立即指挥将火炮转向,开火!天啊,竟然连巨大的火山岩都击成了粉末!
这是一段真实的M—1型75毫米榴弹炮战斗实录。虽然该炮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却鲜为人知,之所以被人遗忘主要是因为有正在印度蓝珈姆受训的远征军战士试射M—1型75毫米榴弹炮M1—105和155毫米榴弹炮这样高大威风的大哥存在,紧凑小巧的75毫米榴弹炮就显得单薄多了。不过正是因为这些特点,M—1型75毫米榴弹炮在战场上更为实用一些。首先其使用灵活性最为士兵们称道,无论是山地还是丛林,只要是需要火力支援的战场环境,该炮都可以发挥作用,比如像意大利卡西诺的山区作战和太平洋的岛屿攻坚战,需要近距离火力支援的地方都会有75毫米炮的身影。
一个成功武器的标准就是能否通用,比如既适合常规的地面火力支援也适合空降特种作战,在这一点上M—1型75毫米榴弹炮做到了。由于其轻巧灵便可以按照需要分解成零部件,很适合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这也使得M—1型75毫米榴弹炮成为了当时二战盟军阵营中的常青树武器。以美国为例子,无论陆军还是海军陆战队都装备了此武器,并且还成功利用《租借法案》大量援助反法西斯同盟国家,这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M—1型75毫米榴弹炮由于其构造简单,所以生产上也是占尽先机的。
M—1型75毫米榴弹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战结束时。当时一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各国有感于战争的巨大毁伤力从而注重军事装备的研究,其中对榴弹炮性能的提高引起了各大国军队的关注。美军召集韦斯特维尔特公司的研究团队为下一代近距离支援榴弹炮进行开发,但是军方的要求极其苛刻,其要求下一代榴弹炮的射程要达到4600米左右、75毫米口径,最苛刻的是要求火炮在分解状态下能让四名士兵搬运或者驮载!最终,研发团队不负众望于1927年完成了初期样炮,很快美国陆军将其列装并命名为M—1型榴弹炮。
M—1型75毫米榴弹炮总重650公斤,可分解为9大件以人力扛运,最大射程可达到9489米。它采用75毫米口径火炮,炮管重110公斤,最大仰角45°,俯角4°,长3.9米,宽1.2米,而高度在同类产品中最低:仅有0.9米!该炮采用M48型榴弹(重约7公斤),可搭配瞬发、延期(0.5秒)空炸引信,全装药射程可达8800米左右。
实际操作射击时三人就可以完成。发射时虽然有炮锄支撑,但发射时的后坐力依旧会使炮跳离地面,所以通常火炮的大架后端会放几包沙包,减少火炮往上跳的距离和跳动的次数,以便加速退弹和装填下一发弹。该炮很快就下发到美军各个作战师中,当时美军作战师的编制为一个师含三个师属炮兵团,炮兵团中将会有一个营装备M—1型75毫米榴弹炮,而其他的两个营装备155毫米榴弹炮。
虽然新装备的列装速度很快,但是军方仍旧感到时间紧迫,毕竟此时全面的世界大战已经在波兰打响,不久苏军和德军的铁拳就在东线碰撞上了。鉴于战争的迫近和新火炮性能优秀,美国国会很快就通过了相关议案,同意M—1型75毫米榴弹炮的大规模列装计划,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的那个悲惨的早上,许多美国军人还在使用着一战时的M1897式75毫米榴弹炮。
战事一旦开启,巨大消耗让曾经绥靖的美国政府意识到必须大力增强军备,于是包括海军陆战队在内的许多炮兵单位都换装了新的M—1型75毫米榴弹炮,在换装过程中美军又对其作出了一些改进。由于75炮身材小巧很适合搭载在美军各种装甲车上,而且在战争初期美军坦克的数量和质量与德军相比都不占优势,这样改装很快就缓解了当时美军缺乏坦克近距离支援火力的困境。
其中,加装75炮的M2半履带装甲车被最终定型为M2S型,并广泛装备盟军部队,直到朝鲜战争后才被换装。M2S在战场上运用成功,但是毕竟该车的装甲还是相当薄弱甚至抵挡不住重机枪的直射,所以M8装甲车成了75炮下一个改造对象。由于采用了开放式炮塔和较厚的装甲保护,M8装甲车立即被装甲兵们认可,到战争结束一共制造了1778辆装备75炮的M8装甲战车。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冯文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