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炳麟
冯志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章太炎(1869~1936),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名炳麟,字枚叔,幼名学乘,浙江余姚人。因敬慕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更为绛,号太炎。
章太炎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跟随外祖父读经,接受启蒙教育;后又在其长兄指导下“一意治经,文必法古”。
1890年,赴杭州入“诂经精舍”,师从经学大师俞樾,兼向黄以周、高学治、谭献等著名学者问学,深造七年。
甲午战争后,“遭世衰微,不忘经国,寻求政术,历览前史”,同时,开始涉足西学,觅取“学理”。戊戌政变后,因参加维新运动遭通缉,逃到台湾,担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成为在经学、史学、文学、文字音韵学各方面功力扎实的学者。
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后,章炳麟参加了康有为组织的强学会,1897年1月,到上海梁启超等创办的《时务报》任编辑,并发表文章主张学习日本、联合日本,倡议变法维新。他因在学术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存在着分歧,不久离开《时务报》。
1897年4月,他任《经世报》主编,该报以介绍国内外大事及新学术、新知识为主,并译载外商报纸文章,宣传西学,章炳麟曾著文强调教育、宣传对变法的作用,同时他又兼任《实学报》的总编辑、《译书公会报》的主笔,积极将西方的近代科学知识介绍给国人。
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沙俄出兵占领旅顺港,章炳麟上书李鸿章,提出联日抗欧,挽救时局的主张,不久,受张之洞之邀到武昌,经办《正学报》,但张是个表面维新的洋务派官员,两者不容,章炳麟只得离开武昌,到上海担任《昌言报》编辑,他在报上介绍西学,宣传变法,并发文痛悼戊戌六君子,因清政府四处搜捕维新派骨干,他不得已逃往台湾,同年,他到日本,与孙中山相识,接受了革命排满的思想。
1900年他参加上海维新派的张园集会,曾一度加入唐才常发起的中国国会,后因不满于中国国会一面排满,一面要求光绪帝复辟的主张而退出了该会。
1901年,章炳麟赴苏洲东吴大学任教,因继续发表仇满文章遭到清政府当局追问,只得再次逃往日本。
1902年4月,他孙中山支持下,在日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悼念明朝亡国的惨事,号召爱国青年铭记亡国之恨,使反清革命的影响在国内迅速扩展开来。
同年,他回国,为上海广智书局润色修饰译著文稿,次年到爱国学社任教,他把这里当作宣传革命、培养革命人才的讲坛,他还撰写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把康有为指斥为贪恋荣华富贵之人,强调革命必须经过血战。此文发表在《苏报》上,并出版了单行本,广为流传,他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称其为“义师先声”。
由于《苏报》激烈的反清立场,清政府于1903年勾结租界当局,逮捕了章炳麟等人,章炳麟在狱中仍撰文痛斥清政府,并绝食7天,以示抗议,后被判刑监禁3年。
1906年章炳麟刑满出狱后,东渡日本,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主编。这一时期是他为报刊写作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他写了58篇文章,宣传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民生主义,介绍了大量俄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著作,同宣传立宪保皇的改良主义机关报《新民丛刊》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这些战斗文章极大地激励了国内进步志士的斗志。
因此,1908年清政府勾结日本当局勒令该报不许再刊登所谓破坏治安的文字,迫使该刊停刊。但这一时期,章炳麟思想上已与孙中山产生了分歧,不愿多宣传民主、民生主义,文字也充满学究气,加之在办报经费上对孙中山产生了误解,故当孙中山另派人筹备《民报》复刊时,他发文攻击其为伪《民报》,造成恶劣的影响。
1910年他从同盟会中分离出来,另组光复会于东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回到上海,又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出版机关刊物《大共和日报》,攻击南京民国临时政府,并与立宪派组成统一党,拥护袁世凯,1912年统一党又与其他组织组成共和党,与同盟会对抗,违背了革命的初衷。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仗剑独行斩鬼神》《预支未来,修出个人间武圣!》《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预支未来,修出个人间武圣!》【志怪书屋】《飞扬跋扈,从唐人街开始》《全民星海时代》《陛下重生后对我穷追不舍》《郎欺》《从流浪地球开始的位面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