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五四运动
导航

风华正茂志革命

【第1/2页】

风华正茂志革命

1925年,已经不少年头过去了,毛泽东重游岳麓山,往事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欣然作《沁园春·长沙》一词,缅怀当年风华正茂的岁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瘳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怎样去革命,怎样去解救普天下穷苦大众?毛泽东还不知道。他只知道要更加刻苦地读书。他订了一个自修计划,非常认真地坚持执行。他的住处离图书馆有三里地,每天早出晚归,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清晨,他总是第一个走进图书馆的大门,中午,休息片刻,吃上两块米糕,算是午餐。直到闭馆的时候,他才恋恋不舍地走出。他像黄牛闯进了菜园子,只顾着吃。

除了大量地接触启蒙思想家们的著作外,毛泽东还认真地学习俄、美、英、法等国的地理和历史,学习整个世界的地理和历史。他要了解整个世界大势。

毛泽东发奋读书,磨砺筋骨意志,目的就是为了改造社会,改造中国。他潜心研究学术,但决不闭门读书。相反,他的心时刻关注着中华民族的安危,关注着中国社会的状况,关注着劳苦大众的利益。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习期间,正是辛亥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剧烈动荡的时期。军阀混战连年,帝国主义乘机向中国攫取种种特权。毛泽东通过天天阅读报纸,关注时局的发展变化。他后来回忆说:“我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总共只花了一百六十块钱——其中包括我的许多次报名费;在这笔钱里,大概有三分之一花在报纸上,订阅费每月约一元。我还常常买报摊上的书籍和杂志。我父亲骂我浪费。他说这是把钱挥霍在废纸上。可是我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从1911年到1927年我上井冈山时为止,我从没有中断过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报。”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互相厮杀,无暇东顾。日本乘机派遣军队在中国山东半岛登陆,向德国侵占下的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进兵,以夺取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而此时正在大做皇帝梦的袁世凯,为了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竟宣布“局外中立”,任其武装占领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竟于5月9日答应日本,除第五条“容日后协商”外,“二十一条”其余各条都全部接受。反袁的热浪顿时在全国高涨起来,就连曾经与袁世凯合作的资产阶级右翼,也纷纷站到了反袁斗争的前列。梁启超就是突出的一个。虽然只是规劝、忠告,但鲜明的旗帜是反对复辟帝制。康有为、汤化龙等昔日的保皇派也发表了不满的言论。毛泽东时刻关注形势的发展,于1915年冬,将汤化龙、康有为、梁启超三人有关时局的言论编印成册,并致信萧子澳,请他题写书名:“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并提出:“大小真草,随兄为之。须此甚急,可否明天上午赐来?”

小册子印出后,毛泽东在校内外广为散发。陈昌曾在日记中写道:“上午八时接润之兄书,并承赐《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一本。夫康氏素排议共和,今又出而讥帝制,其所谓时中之圣。斯人若出,民国亦云幸矣!”

为了实现皇帝梦,袁世凯还玩起了“收揽名士”的把戏,企图为其装潢门面。当时,黎锦熙离湘到京不久,毛泽东听到黎先生也受到拉拢时,立即以关切的心情致信黎:

“兹有愿为足下言者:方今恶声日高,正义蒙塞,士人丁此大厄,正当龙潜不见,以待有为,不可急图进取。如足下之事,乃至崇之业。然彼方以术愚人,今反进以智人之术,其可合邪?收揽名士政策,日起日巧,有自欲用天下之志者,乃反为人所用欤!”

毛泽东还进一步提醒黎先生:

“北京如冶炉,所过必化。弟闻人言,辄用心悸。来书言速归讲学,并言北京臭腐,不可久居,至今不见征轺之返;又闻将有所为,于此久居不去。窃大惑不可解,故不敢不言,望察焉,急归无恋也。”

对于毛泽东来说,黎锦熙是他崇敬的老师,然而在有关国家大事面前,他却不能不坦诚直言,表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高度责任感和敏锐的观察力。后来知道黎并未被袁世凯笼络时,毛泽东才如释重负。

然而,中国仍然处在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中。北洋军阀失去袁世凯这个总头目之后,各成派系,分别投靠不同的帝国主义,相互争夺中国的统治权。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以冯国漳为首的直系,是其中的两大派系。此外,还有张作霖的奉系,唐继尧的滇系,陆荣廷的桂系。中国处在各派军阀的混战之中,生灵惨遭涂炭,百姓颠沛流离。湖南则处在南北军阀对峙的军事要冲,北来南去,南来北去,各派军阀都出入湖南。湖南人民深受战乱之苦。

他对湖南这种走马灯式的军阀、都督更替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愤愤不能平于心。然而,面对军阀纷争的局面,他也感到迷惘。他在这种频繁更替的军阀中比较优劣,从而对有的军阀寄予幻想。

“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毛泽东果然言中。那时,他还只是一个24岁的青年,人们不能不赞叹毛泽东目光的敏锐和深邃。只是毛泽东未必想到,二十年后,统帅千军万马,动员全国的老百姓,运筹帷幄于抗日疆场上,正是他自己。

在这战乱之中,还发生了毛泽东领导全校师生,智缴部分北洋军溃兵枪支的故事。

1917年11月中旬,一天午餐后,第一师范里传着一个消息:北洋军第八师王汝贵的部队正由湘潭、株洲向长沙溃退。有一部分已经到了离学校南端两里地的猴子石附近。当时驻长沙的北洋军傅良佐的部队早已撤离,长沙城内一时兵力空虚。只是溃兵不知其详,正在猴子石一带徘徊,并到附近农家抢饭吃。

听到这个消息,学校顿时慌乱起来,准备躲避到城东五里的阿弥岭。有着半年军事生涯的毛泽东,冷静分析了形势,认为溃兵己疲惫不堪,又不知城里空虚。只要把学校一年前即已开展训练的学生志愿军组织起来,加上城里的警察,完全可以击退溃军,学校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并由他具体负责指挥。于是,他立即组织志愿军中胆大者二百多人,手拿木棍,分成三队,绕道分布猴子石附近的几个山头,对溃兵形成包围之势。同时联络学校附近的警察分所,派一部分手拿真枪的警察伏在学生志愿军的最前列。

傍晚时分,溃军胆战心惊地沿铁路北移。待到距布防处不远时,毛泽东命令警察开枪射击,学生志愿军则燃放装在煤油桶内的鞭炮助威,并齐声呐喊:“缴枪没事!缴枪没事!”溃军十分心虚,一经突然袭击,更不敢抵抗。经派人交涉,真的全部缴了枪。当晚溃兵露宿学校操坪,第二天由商会出款遣散。

学校和长沙城免去了一场兵灾。人们沸腾起来,纷纷惊奇地称赞:毛泽东通身是胆。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领导的军事行动。这次军事行动虽然不大,但却表现出青年毛泽东过人的胆量和谋略。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相关小说推荐

1入骨温柔

入骨温柔

其他全本31万字

作者:倪多喜

简介:1.沈雁笙一直以为自己不喜欢陆景策,直到有一天听人家说,某集团大佬有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陆景策,她当天晚上气得饭都吃不下,回房就锁了门。晚上陆景策回来,从书房拿了钥匙,开门进她卧室,坐到床边,俯身把她从睡梦中吻醒。她没好气地看他,他却笑得愉快,还好意思问:“吃醋?”2.沈雁笙和陆景策一直地下恋,主要是她还没想好怎么跟爸妈解释他们俩的关系,导致她爸妈一直以为她单身,擅自做主骗她去相亲。偏偏某人那天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