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的大胆假说
一鸣惊人的大胆假说
1900年,一位德国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在科学界一鸣惊人。这一假说认为辐射能(即光波能)不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流的形式,而是由小微粒组成的。他把这种小微粒叫做量子。这一量子假说与经典的光学说和电磁学说相对立,使物理学发生了一场深远的革命,从而促使人们对物质的放射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提出这一假说的科学家名叫马克斯·普朗克,由于提出这一假说,他获得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也由于这一假说,让普朗克成为著名物理学家,才有了后来的普朗克奖章。
普朗克奖章
普朗克奖章是在1929年由德国物理学会设立的物理学奖,用于奖励那些在理论物理学领域,特别是与马克斯·普朗克的工作有联系的领域的杰出成就,以纪念这位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推动物理学向前发展。普朗克奖章包括一枚奖章、一份奖状,每年一次,由德国物理学会评选和颁奖。候选人由若干名前获奖者组成的一个委员会推荐,每次评奖时,必须提出两名候选人。
尽管普朗克奖章从奖金金额到知名度都不是太高,但是普朗克奖章对世界各国科学家开放,普朗克这个名字在物理学界也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因此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奖算得上是物理学领域的大奖。有意思的是,正因为马克斯·普朗克的影响,在德国,除了这个科学奖,甚至有多达几十个科学研究所都以马克斯·普朗克的名字来命名。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是多个德国科学研究所的名称,它们一起组织在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中,总部设在南部城市慕尼黑,与德国的其他研究机构相比,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更加注重基础研究。
投身物理学
普朗克于1858年出生在德国的基尔市。他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和慕尼黑大学,21岁时在慕尼黑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889年任柏林大学教授,直到1928年70岁退休为止。普朗克从小就表现出很高的数学天分,同时也十分爱好音乐。在19世纪末,古典物理学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普朗克曾向受人尊敬的慕尼黑大学教授诺利征求意见,教授认为物理学已接近完美,没有再研究的必要,劝他不要从事物理研究,但普朗克还是选择了物理学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笔趣看【mbiqukan.com】第一时间更新《科学家的最高荣誉》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