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多谋善战的平乱名将
《百位世界杰出的谋略家(上)》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
李光弼:多谋善战的平乱名将
李光弼(公元708~764年),原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县),契丹人,其父楷洛,原为契丹酋长,唐武后时入朝,官拜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李光弼自幼受父影响,通晓兵法,善于骑射。他为人坚毅果敢,不好嬉乐,富有良好的将帅素质。由左卫亲府左郎将,逐步进为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府兵马使,深得王忠嗣的器重。后承袭父爵,率兵征吐蕃、吐谷浑:因功封为云麾将军。安史之乱暴发,得到郭子仪的赏识,保举为河东节度使,委以平定河北、收复东都的重任。
天宝十四年(公元775年)二月,李光弼担任着“分兵东进,先定河北”的使命,率领马步兵一万和太原弩手三千,东出井陉,直取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真定(今河北正定)城中的三千团练士兵,见唐军已到,乘机起义,与李光弼里应外合,杀尽胡兵,捉获叛将安思义,开城出降。
李光弼决定将真定作为立脚点,先稳定这里的局势,再图进取。为了知彼知己,把握战机,他采取了“恤民善俘”的政策,对饱受叛军迫害的当地百姓,给予优厚的抚恤,使他们主动为唐军出力,探听叛军动静,及时报告。对叛将安思义晓以利害,允许他将功赎罪。安思义感激不杀之恩,便主动献策,对李光弼说:唐军远来,人马疲惫,难以应付强敌的突袭;胡人的骑兵虽然骠悍,却没有沉稳持重的素质,一旦受挫,即涣散斗志,那时自有全胜的希望;史思明在饶阳(今河北中南部),距此地二百余里,昨夜已发出告急文书,估计前锋骑兵明晨可至,大军也将随后赶来。李光弼根据他提供的这些情况,决定移军入城,做好充分的防御准备,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后伺机出战。
李光弼在常山与史思明相持了四十多天,各自寻找战机。史思明为了扭转战局,派兵断绝了常山的粮道。真定城中战马草料将尽,李光弼决定到石邑取草。他派出五百辆粮车,用身着铠甲的士兵作车夫,命一千弩手随行护卫,结成方阵前进。沿路拦截的叛军,慑于弩箭的威力,始终不能得手。史思明又派人袭取石邑,结果也被张奉璋击退。李光弼为了打破僵局,确保常山不再得而复失,便派人向郭子仪求援。至德元年四月,李光弼与郭子仪合汉,回纥步骑兵共十余万,在九门城南,与史思明展开快战,史思明大败,收拾残部逃向赵郡,常山被彻底收复。
李、郭大军合兵攻克赵郡,史思明又窜入博陵(今河北蠡县南)。李光弼引兵围城,久攻未下。这时,唐玄宗听信宰相杨国忠的谗言,促令潼关守将哥舒翰舍关出战,以求速胜,结果使二十万官军遭到叛军伏击,哥舒翰战败被俘,举国震惊。都城长安失去了屏障,唐玄宗仓皇出宫,逃往成都。这一战略失误,使叛军得以长驱直入,所过之处,郡县不能挡其锋芒,纷纷献城请降。李光弼只得撤去博陵之围,率兵五千奔赴太原。
太原城中只有临时招慕的团练士兵,总数不过万人,李光弼的精锐主力已随郭子仪去了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史思明见太原空虚,以为吃得开唾手可得,邀集十万大军,进攻太原,企图为入侵朔方打开缺口。太原城中人心惶恐,诸将建议加固城墙,以抵挡叛军。李光弼说,“太原城周长四十里,仓猝修筑谈何容易,何况敌人即将到来,我们不能没等见到敌入先疲劳自己。”他率领士兵和民夫在城外深挖堑壕,作为第一道御敌工事。并且命令军民就便在壕中取土,制土坯数十万块。叛军来到城下,在堑壕边受阻,李光弼以小股兵力在城外负责阻击,城中军民则用事先备好的土坯从容地修缮城墙,将薄弱之处一一加固。
李光弼命人制成发射巨石的人力“大炮”,每抛掷一次,总有数十名敌人被击毙。攻城的敌军死伤至十分之二三,不得不退到“大炮”射程以外,严密防守。
史思明见抢攻不成,就派三千胡兵到山东运取攻城器械。这些人在回来的路上,遭到李光弼部将的截击,斩杀殆尽。在战斗的激烈时刻,李光弼将自己的办公和休息地点移至城楼,搭起简易军帐,虽然有时路过帅府,从不停留半步。
两军相持一个多月,史思明见太原城久攻不下,便想出一个声东击西之计,选睛锐骑兵作为“游兵”,叮嘱他们说,“我们攻城北,你们就伺机偷袭城南;我攻城东,你们就去城西,发现破绽就猛烈进攻,一举拔城。”由于李光弼治军严明,令出如山,守城士兵不敢懈怠,即使在没有敌人攻城的战斗间隙,也从未放松戒备。史思明声东击西的企图,完全落空。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九月,史思明留其子史朝清守范阳,自率数万精兵进攻汴州,直取洛阳。李光弼对部下说:“敌人乘胜而来,其势凶猛,我们利在按兵不战,不利于速胜,洛阳不能固守,诸位有何高见?”有人认为应该继续后撤,凭潼关之险固守,挫敌锐气。李光弼说:“固守潼关,可能万无一失,但两军兵力相当,贵进忌退,寸土不让。现在无故弃地五百里,就会助长敌人的声势。不如移军河阳,与内地相呼应,进可攻,退可守,使敌人不敢西侵,取伸屈如意的猿臂之势。”有人质疑说:“洛阳是帝都,您怎么弃而不守呢?”李光弼说,“若想守住洛阳,则附近郡城必须派置适当兵力,敢问诸位,哪个能守住这些城邑呢?”李光弼果断地作出决策,派人将官吏的眷属转移到潼关以西,并动员洛阳城中的百姓出城避敌,只给敌人留下一座空城。又命人将大量的油、铁等物资运入河阳,以备守城之用,李光弼亲率五百骑兵,为大部队殿后。这时史思明的小股先头部队已经到了洛阳城外的石桥附近。诸将请令说:“现在我们是由洛阳向北绕行呢?还是直走石桥呢?”李光弼果断地说:“直走石桥!”天色渐暗,李光弼命士兵打起火把,缓速行军。由于队伍严整难犯,敌人只是远远地跟在后面,不敢逼近。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毕尚,风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