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约翰·克里斯朵夫》:被誉为“长篇叙事诗”的最高贵小说
戈丹,千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70.《约翰·克里斯朵夫》:被誉为“长篇叙事诗”的最高贵小说
〔法国〕罗曼·罗兰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年),法国著名进步作家、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世界著名的反战主义战士。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他自幼受家庭氛围熏陶,酷爱音乐。1882年,全家移居巴黎,188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并以一篇关于意大利歌剧起源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他曾任艺术史、音乐史教授,早期从事戏剧创作,著作有《约翰·克里斯朵夫》、《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母与子》等,获得19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背景介绍】
《约翰·克利斯朵夫》从构思到创作完成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根据作者本人在《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中的记述,作者从1890年左右就开始酝酿、构思这部著作,他自称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为了向“充满虚荣心的市场”报仇,完成他早期希望在“人民戏剧”中实现的醒世愿望。这部小说问世后受到极大的欢迎。1946年,由傅雷先生翻译的中文译本在中国出版,出现读者在印刷厂门前排队购买的奇迹,足见这本书在中国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内容概述】
作品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一座小城,他们家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祖父曾是王府乐队的指挥,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做厨娘的母亲胆小善良,父亲却经常酗酒,以至家境逐步败落。小克里斯朵夫长相丑陋,但受到祖父的喜爱。祖父送他一架旧钢琴,还带他到剧场欣赏歌剧,引起了他对音乐的兴趣。父亲发现了他的这个爱好,想作为他的一个特长,作为将来向上爬的手段,于是天天用戒尺逼他练琴。克里斯朵夫在父亲严格管教下学习音乐。他对音乐厌恶透顶的同时,内心已被音乐占据,他不由自主地爱上音乐,并要把一生都献给这个凝聚自己所有喜怒哀乐的艺术。
祖父留心把孙子随时哼唱的曲谱整理起来,献给公爵让克里斯朵夫弹奏。大公爵夸这个6岁孩子是“再世莫扎特”。从那以后,他受到莫大的鼓舞,开始有意识地弹琴作曲,这让祖父大为欣慰。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