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米高扬中国之行,拉开新时期中苏
天才一秒记住【笔趣看】地址:mbiqukan.com
32米高扬中国之行,拉开新时期中苏
关系序幕深得斯大林信任的前苏联领导人米高扬,曾为中国人所熟知,原因在于他1954年9、10月间和1956年9月两度访华。但中共领导人对他的了解,却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米高扬的那次中国之行拉开了新时期中苏关系的序幕。
早在1948年4月,毛泽东就向斯大林提出,准备亲自到莫斯科和斯大林共商一些有关中国革命的问题,双方约定了会晤的时间。但随着中国革命的迅速发展,毛泽东无法分身赴约。1949年1月,斯大林来电表示,中国革命需要毛泽东,他将派一名政治局委员来中国解放区访问。
米高扬,1915年即成为布尔什维克,是高加索革命运动的领导人,也是斯大林有力的支持者。1935年他被选为政治局委员,1946年后又兼任前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因此,斯大林认为米高扬是来华的最合适人选。
带着斯大林的使命,米高扬化名为安德列夫,秘密前往中国。他先抵达中国大连的苏军机场,然而再继续往西南方向飞,于1949年1月31日上午到达石家庄。毛泽东专门派出了汪东兴和师哲到机场迎接。下飞机后,他们又坐了70多公里的吉普车,才最后到达了西柏坡村。第一次到中国,米高扬非常兴奋,也非常好奇,他急于见到中共中央的五大书记。
一下吉普车,米高扬就见到了前来迎接他的毛泽东。毛泽东热情地把米高扬一行迎进会客室,并把他们一一介绍给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几大书记。米高扬则开门见山地说,自己只是“带着耳朵来的”,只负责听取中共的意见,不回答。然后他又转达了斯大林的问候,祝愿中国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接着,米高扬还呈送了斯大林赠给毛泽东的一块毛料。
第一天会谈,双方只是海阔天空地闲聊了一些一般性的问题。但谈话一开始,米高扬就意外地发现自己带来的翻译小柯瓦廖夫不能胜任工作。这位苏共党内的汉学家,中文口语欠佳,又听不懂毛泽东的湖南话,几乎一句也译不出来。米高扬非常生气,不断催促他。而毛泽东的翻译师哲却显得熟门熟路,操作自如。师哲曾在前苏联学习和工作了15年,是真正的前苏联通。因此,在以后的几天里,师哲一人承担起了毛泽东、米高扬两人的翻译。
从2月1日起,连续三天,双方进行了实质性的谈话。毛泽东深知与米高扬的谈话,实际上是与斯大林的谈话,要想使苏共了解中国革命的情况,必须首先使米高扬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广大中国人民的愿望。因此,毛泽东的谈话充满了政治家和哲人的深邃与远见卓识。米高扬听得非常仔细,并极少发表看法。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扭转世界的100次外交(上)》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