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文学创作外部资源的变化
《孟繁华自选集》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看mbiqukan.com
一、当代文学创作外部资源的变化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当代文学一直存在一个“单边交流”的缺陷。或者说,当代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外部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苏俄文学几乎是我们唯一的样板和参照。以至于在当下仍然有人奉苏俄文学为唯一的圭臬。这种状况有深刻的历史渊源:苏联是社会主义成功的范本和榜样,早期共产党人是把俄国人的道路作为梦想追随的。社会主义苏联首先创造了具有社会主义典范意义的文学和理论,在文艺创作和理论上向苏联学习,就是一种合乎逻辑的选择。据《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中《翻译总目》的记载,“五四”后的八年间,187部单行本的翻译作品中,苏联就有65部。《新青年》《晨报》译介的“各国”小说中苏联小说的数量均占第一位。在中国的读者中,普希金的《驿站长》,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屠格涅夫的《父与子》《猎人笔记》,契诃夫的《樱桃园》,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高尔基的《母亲》,法捷耶夫的《毁灭》,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几乎被长久地阅读着。20世纪20年代,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时,在文艺领域,是伴随着对苏联文学创作和理论介绍同时进行的。1928年12月起,陈望道主编的“文艺理论小丛书”开始印行,其中就收有苏联的文学论文;1929年春,冯雪峰主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也开始出版,鲁迅为这套丛书翻译了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文艺与批评》和苏联的《文艺政策》;冯雪峰也翻译了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之社会的基础》、普列汉诺夫的《艺术与社会生活》、伏洛夫斯基的《社会的作家论》等书。鲁迅后来又单独译出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没有地址的信》)。从这个时代起,苏联文学作为重要的资源已经开始影响和渗透了中国文学的建设和发展,它像社会主义在苏联获得了成功一样,也闪耀着社会主义文学的巨大光芒和魅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苏联文学和理论的介绍,更显示出了空前的热情。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有上千种苏联文学作品被译介介绍到我国,《青年近卫军》《真正的人》《早年的欢乐》《士敏土》《不平凡的夏天》等,迅速被我国读者所熟悉,它们被关注和熟知的程度,几乎超过了任何一部当代中国文学作品。高尔基、法捷耶夫、费定、奥斯特洛夫斯基成了最有影响的文化英雄,保尔·柯察金、丹娘、马特洛索夫、奥列格成了青年无可争议的楷模和典范。同时,从1950年到1962年的十二年间,我国还翻译出版了苏联文艺理论、美学教材及有关著作11种,翻译出版了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等论文学艺术的著作7种。这种单边的文学交流,直至“文革”也没有结束。“文革”期间供内部批判交流的“黄皮书”,也不乏《带星星的火车票》《州委书记》《多雪的冬天》《叶尔绍夫兄弟》等。无论是学习还是批判,我们的文学与苏俄就结下了这样的不解之缘。
真正结束这种单边的文学交流历史,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这一文学运动曾在地下潜伏已久。“文革”期间的“黄皮书”是最早的当代启蒙读物。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等作品,早已在青年中流行。后来一些写进文学史的重要作品,在那一时代就是用“手抄本”的形式完成并传播的。有一篇考察和总结现代主义名称和性质的文章开篇曾写道:“文化地震学试图记载艺术、文学和思想史上经常发生的感情变化和转移,这种变化和转移在程度上惯常分为三个大级度。在刻度的始端是那些时尚的震动,它们似乎有规律地随着时代的更迭而稍纵即逝,十年是测量其变化曲线的一个恰当周期,这些曲线从始动发展到高峰,随后便逐渐消失。第二种是较大的转移,其影响更深、更久,形成长时期的风格和感情,这些是用世纪为单位来加以有效测量的。第三种则是那些剧烈的脱节,那些文化上灾变性的大动乱,亦即人类创造精神的基本震动,这些震动似乎颠覆了我们最坚实、最重要的信念和设想,把过去时代的广大领域化为一片废墟,使整个文明或文化受到怀疑,同时也激励人们进行疯狂的重建工作。”而现代主义文学无疑属于第三种,它的出现,使文学“与一切传统猝然决裂”,就欧洲而言,它“五个世纪努力的目标公然被放弃了”。现代主义改变了文学的秩序。它的意义被刘易斯做了如下描述:现代主义的出现,是“西方人整个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划分——比过去把黑暗时代同古代分开,或把中世纪同黑暗时代分开的那种划分更加伟大——乃是把现代同简·奥斯汀和沃尔特·司各特的时代划分开来”。这些作品,“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样新颖得令人震惊,令人困惑。……比起任何其他‘新诗’来,现代诗歌不仅具有更多的新颖色彩,而且还以一种新的方式表现出它的新颖,几乎是一个新维度里的新颖”。而罗兰·巴特从另一个角度高度评价了它,认为它是“新阶级和新交流方式的演变中产生的世界观的总和”,并将其时间设定于“1850年左右”。现代主义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后,其遗风流韵仍在发挥着巨大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始,它在中国极其艰难地再度形成潮流,但由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处境,它的“合法性”地位一直在争论之中,因此,从其孕育到衰落,也只有短暂的15年左右的时间,但它产生的革命性震荡,则令所有经历了那场文学运动的人都记忆犹新。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红楼之平阳赋》《终极火力》《万界守门人》【比奇屋】《泰昌大明》【燃文小说网】《岁岁平安》《逢君》《公路求生,神级宝箱开局》《高达之吹过宇宙的风》
孟繁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看mbiquka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